查看原文
其他

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与学术生产行为

金祥荣 等 浙大社科学报 2023-08-28

摘要

量化考核的聘任制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重点问题,但一直缺乏严谨的经验研究。聘任制下职称的不同会影响大学教师的学术生产行为。基于中国顶尖大学经济学专业教师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在考核与晋升压力最大的副教授阶段,存在学术产出质量并未处于最高水平的“悖论”,大学教师高质量的学术产出主要来自减压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量化考核的聘任制扭曲了教师的学术生产行为。给大学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对提高大学的学术产出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作者】1.金祥荣,男,宁波大学商学院院长、教授,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新制度经济学研究;2.晁嵩蕾,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大学知识生产研究;3.罗德明,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4.盛沛锋(通信作者),男,宁波大学商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国际化教育研究。本文载于《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

    

      21世纪以来,中国高等学校实施量化考核的聘任制改革,成为高等教育领域讨论的重点问题,但一直缺乏严谨的经验研究。本研究聚焦于聘任制下大学教师的职称晋升与学术生产之间的关系,并为此提供经验证据。文章从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考察大学教师在讲师、副教授和教授阶段的学术成果产出变化,讨论了教师学术生产行为在不同职称阶段的异质性关系及作用机制。

      通过自建数据库,我们系统搜集整理了我国2003—2019年间12所一流大学的114名经济学科教师的个人职业信息与学术成果信息。这些教师均有职称晋升经历。基于发表论文的作者顺序和期刊影响因子,我们构建了每位教师的学术产出的数量和质量指标。我们从高校的官网搜集到不同高校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职称的申报条件,利用职称晋升的申报条件构建了职称和大学层面的压力指数。讲师/副教授压力指数衡量的是他们在所在大学晋升为副教授/正教授的难易程度。我们令正教授的晋升压力指数等于0。我们发现副教授平均面临着最高的晋升压力。

      首先,每位经济学教师在学术产出质量上出现了伴随职称晋升显著的阶梯式上升。在考核与晋升压力最大的副教授阶段,学术产出质量并没有处于最高水平。晋升教授后伴随量化考核的放松,教师的学术产出质量显著提升。其次,不同职称阶段教师的学术成果数量没有显著差异。教师们在不同职称阶段都追求发表数量。即使在考核最宽松的教授阶段,其所发表的论文中,低质量论文仍占近七成。这表明,伴随职称晋升,教师追求发表数量为主的扭曲问题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晋升压力可能是扭曲教师学术生产行为的原因。为了这一机制,我们使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机制检验。经验证据表明,大学教师高质量的学术产出主要来自晋升压力的缓解。在低压环境下,大学的教授更易生产出高质量论文。量化考核塑造的“压力型体制”是引发大学教师学术生产短期行为的重要原因。

      这些实证结果具有重要政策含义。给大学教师减压,提供一个宽松的学术环境,对提高大学的学术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深化对中国高校量化考核体系的改革很有必要。



       (以上为文章概要。更多内容,请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pdf 
©ID
zhedaxuebao,亦可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